您好,欢迎光临乾州古珍品展览馆!
客服中心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促销海报 > 乾州古珍品展览馆展品简介
乾州古珍品展览馆展品简介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21日发布人:乾州古珍品展览馆联系电话:

1、龙案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民间
【解说】龙案,也叫皇帝审案台,是指古代帝王的办公桌。系馆主上世纪80年代从浙江民间收集而来。此龙案高2米,长4米,材质为黄杨木,高大雄伟,用材精良,精雕细刻,给人一种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凛然之气。
 
2、龙床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龙床,指古代皇帝就寝的床具。据考证,这是清朝乾隆帝六下江南路过扬州时,扬州地方官为讨其欢心而为之特制的歇息床榻。馆内共有各类形制、材质的龙床4架,其中红木龙床1架、黄花梨龙床2架、草花梨龙床1架,均系馆主上世纪80年代从浙江民间收购所得。
【链接】在人类的文明史中,床榻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皇帝的龙床不仅是古代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三千宫女的皇帝极尽淫乐之所,还折射出历代皇帝的不情和治国特点。清代皇帝的龙床,通常设在内室后房,为一个精致的木炕,外面是紫檀木镂空雕花的通顶木床罩。皇帝的龙床一般很大,好比一个小房间。皇帝的龙床为长方形,三面屏式床围,黑中泛紫,古朴深邃,浑身散发着幽雅的光泽。内室略显暗淡,黑色的龙床显得幽静,人躺在上面很快就能安静下来,可谓弛然而卧、梦稳心安。  
据说,馆中这件天子龙床与乾隆六下江南有关。作为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任皇帝,乾隆出于探访民情、视察南方河工以及加强中央政权与江南地主士绅的联系等原因,也仿其皇祖父康熙的作法,曾六次南巡江南各地。但与康熙相比,不同之处是主要以游乐为主。史载,康熙帝六次南巡,皆轻车简从,所有巡狩行宫,不施彩绘,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乾隆帝则是前呼后拥,大批后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相随。沿途修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旌旗蔽空。为搬运帐篷、衣物、器具,动用马六千匹,骡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征调夫役近万人。不仅沿途地方官要进献山珍海味,还要从全国各地运来许多食品,甚至连饮水都是从北京、济南、镇江等地远道运去的著名泉水。据说,乾隆皇帝对于自己日常起居的宫室庭院的选择及室内的装修、陈设布置都非常讲究。他喜欢睡略硬的睡床,上面铺以灯芯草的床垫。灯芯草是一种药草,性甘、味淡、微寒,有降心火和通气血的功效。按照中医的说法,心火降,肺气下行,则气脉通畅,称为泻肺;心脏主血气,心火降,血气通,则血和而水源畅矣。灯芯草草质柔软,富有弹性和韧性,人睡在上面,很松软,很舒服,既能够很快安睡,也能够内病外治,起到很好的药疗效果;而且,有病治病,无病通气健身。于是,江南地方官为讨皇帝欢心,纷纷为乾隆帝特制龙床以备圣驾。据说,乾隆下江南到苏州一个叫做木渎镇的地方,就曾极尽风流。现在,游客在这里花100多元就能进乾隆在木渎的行宫,看看他用过的龙床。
 
3、龙凤床
【年代】清代
【来源地】四川
【解说】龙凤床,是指古代皇室贵族的寝床。通常设在内室后房,是一个精致的木炕,外面是核桃木镂空雕花的通顶木床罩。该龙凤床系红木所制,全是镶嵌而成的,制作工艺也依古法打造——根据每个部分特定的部件式样进行加工;床体的门柱、挂檐、门栏、床栏、飞檐等都是相对独立的装饰部件;整张床没有使用一根钉子、任何涂料以及防腐剂。这张龙凤床外观壮观大气,做工精细,雕满了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龙凤图案以及鸳鸯、蝴蝶、蜻蜓、荷花、金鱼、喜鹊等吉祥图案,具有很大价值。
 
4、罗汉床
【年代】民国
【来源地】四川
【解说】罗汉床,是中国古代可能来源于弥勒榻、汉代榻具的一种可坐可睡的卧具。中国古代家具中卧具形式有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后两种只作为睡眠之用,而前两种除睡眠外,还兼有坐之功能,而且还是汉朝以前席地而坐时代待客的最高礼仪。甚至到了民国初年,待客的最高级别一直是在床或上炕上。据说,“罗汉床”是明清宫廷“宝座”的前身,小的称榻,后来发展成为现代的“沙发”。该罗汉床系黄花梨所制,为民国时期遗物。
 
5、玉观音
【年代】清代
【来源地】四川
【解说】玉观音,指玉制的观世音雕像。系馆主从民间收集所得。
【链接】观音,即观世音,为佛教中四大菩萨之一,后因唐讳太宗李世民之名,故去字,而改名观音。据称观音具备6根大圆通智,能变现32种化身,救“八种苦难”、“十四无畏”。凡是世人遇到灾难,只有念起观世音的名号,观世音就会“观其音声”,前来解救,民间也就有了“佛殿何必深山求,处处观音处处有”的说法,观世音也就成为中国古代甚至现代民间最为崇拜的大慈大悲的菩萨,观世音像也成为中国佛像中最多、最精彩的佛教造像。
女相菩萨造像,约始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以后,早期多为塑像,惟明代始见玉作。观音心性柔和、仪态端庄,佩戴者可消弥暴戾,远离是非祸害,世事洞明,永保平安,消灾解难。俗语所说的男带观音女带佛,就是希望男士们能借观音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多一些象观音一样的慈悲与柔和,自然就得观音保佑平安如意。世界最大的玉观音,高12米,重219吨,现矗立在福建漳州天城山林前岩寺。世界最大佛玉,长15米,重399吨。佛像有石雕、木雕、玉雕等多种。据佛经记载,以玉雕佛的历史始于2550年前。佛祖释迦牟尼曾到缅甸瓦城说法,见当地独产之白玉瑞气腾腾、祥光环绕、灵性浮现,即定该玉专雕佛像,遂开始以玉雕佛的历史。因缅甸瓦城独产的白玉专雕佛像,故称为佛玉。佛玉稀珍,缅甸视为国宝,故世界各地寺院以恭请佛玉雕成的玉佛为幸,由此信徒云集,礼敬玉佛,香火鼎旺。2002年,在缅甸瓦城德姐金山矿区开采到有史以来最大的佛玉,让当地既震惊又困扰。震惊的是,此佛玉天然形成,长15米,重399吨,内涵大量翡翠、蓝宝石和红宝石等珍稀玉石;困扰的是,不知是分解取珍稀玉石,还是整体雕刻。
 
6、通体和田玉镏金上彩玉观音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通体和田玉镏金上彩玉观音,是用珍贵的和田玉制作并镏金、上彩的的清代玉器。馆藏3件,高分别为1.1米、1.2米、1.15米,重分别为188斤、192斤、198斤,通体为和田玉,外镏金,并上彩。系馆主1992年从四川某庙所得。据说,清代一王妃因不得皇帝宠幸,遁入四川佛寺为尼。在晨钟暮鼓、青灯木鱼之中,不免空虚。于是,她叫人用珍贵的和田玉制作了这三尊玉观音,以陪伴自己度过漫长而孤寂的岁月。后散落民间,今得收藏于此。
 
7、雪花玉佛像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馆藏3件,高分别为80厘米、85厘米、110厘米,重分别为80斤、88斤、130斤,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搜集所得。
 
8、通体镀金玉佛像
【年代】明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馆藏1件,高115厘米,重180斤,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搜集所得。
 
9、镏金铜观音
【年代】明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馆藏1件,高110厘米,重150斤,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搜集所得。
 
10、铜制千手观音
【年代】明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馆藏1件,高120厘米,重150斤,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搜集所得。“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的左协助,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合称为“西方三圣”。据佛教典籍记载,千手观音菩萨的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唐代以后,千手观音像在中国许多寺院中渐渐作为主像被供奉。据说,南北朝北周时期的白雀庵最早供奉“千手千眼”菩萨,相传为兴林国国王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三皇姑”)死后父皇为其所塑金身。
 
11、春秋战国西汉陶器
【年代】春秋战国西汉
【来源地】浙江
【解说】馆藏30件,计有陶香炉、陶骆驼等各类陶器,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搜集所得。
 
12、皇帝圣旨碑
【年代】清代
【来源地】四川
【解说】皇帝圣旨碑,系指镌刻帝王诏谕的碑石。全国各地曾发现不少圣旨碑,该馆藏4块,高85厘米,宽65厘米,重600斤。系馆主从四川民间收集所得,对于研究清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13、宋瓷    
【年代】宋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这批宋瓷共有宋墨瓶等9件,系馆主收集自民间的宋代瓷器。
【链接】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尤其是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于中国陶瓷工艺史。宋时,瓷器色调之优雅,名窑之遍布,名瓷之丰裕,历代几乎无与伦比,因此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甚至,至今china(瓷器)还同时是“中国”的名称。比如,景德镇青白瓷,光致茂美如冰似玉,名满天下;汝窑的宫中陈设瓷,造型丰富,晶莹柔润;钧瓷的海棠红、玫瑰紫,好似晚霞般光辉灿烂,釉色变化如行云流水;龙泉窑的 梅子青,翠绿晶润,冠绝群窑;宋代辞瓷(又名冰裂、断纹),令人玩味无穷,其油滴兔毫玳瑁等结晶釉充分体现了宋人的创新精神……难怪当代陶瓷收藏高手,几乎对每一款宋代瓷器都会爱不释手。
 
14、元青花
【年代】元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元青花,是指元代最早由景德镇烧制的一种比较成熟的青花瓷。馆藏9件,有青花罐、将军罐、青花坛、青花盆等器皿。系馆主收集自浙江民间。据说,目前全世界元青花不到30件,可见该馆9件元青花价值不菲。
【链接】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元青花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人们把青花瓷比作瓷器舞台的青衣,素雅高洁、蓝色纯净,蓝色的花纹与洁白的胎体交相映衬,宛若一幅传统的水墨画。因其工艺精湛,我国瓷学的一代宗师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到了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元青花瓷的特点表现为:第一,胎体凝重。瓷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第二,青料有国产与进口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第三,器型具时代特色。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第四,纹饰丰满。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元青花瓷有巨大收藏价值。2005年7月,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元代“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瓷罐拍了1400万英镑,加上佣金价格总计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3亿元),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记录。
 
15、各类木雕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四川、湖北
【解说】馆藏30多件木雕精品,均系馆主从浙江、四川、湖北民间收集而来。比较著名的主要有:木雕财神,2米高;红木雕观音,1.5米高;黄杨木雕福禄寿,1.4米高。
 
16、金缕玉衣
【年代】西汉
【来源地】浙江
【解说】金缕玉衣,也称玉匣玉押,与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相区别,是指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馆藏2件金缕玉衣,一为男人穿的龙衣,一为女人穿的凤衣,各由2100多块玉缀成。系馆主受赠于曾居留其家的一位国民党著名将领的副官之手。
【链接】古人为何用玉做殓服呢?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流行用玉作为丧葬用品,更把玉视作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我国目前已经出土玉衣的西汉墓葬共有18座,而金缕衣墓只有8座。解放以来,汉墓中所发现的玉衣已在10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2件、定县西汉中山孝王刘兴的1件、江苏省徐州东汉彭城靖王刘恭的1件、安徽省亳州东汉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1件,共5件,已经完全复原。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河北满城一号墓出土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反映出玉师杰出的技艺和达官奢侈的生活。1968年,这件金缕玉衣出土时,轰动了国内外的考古界。据说,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但是,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17、清代百狮床
【名称】清代百狮床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馆藏1架,为旧时王爷诸侯或富贵人家用草花梨木所雕制的名贵床具,上雕132只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的狮子。系馆主收集自浙江民间。
 
18、历代名家字画
【年代】历代
【来源地】浙江、湖北、四川
【解说】馆藏明、清、民国名家字画32幅,都系真品真迹。包括明代画家沈周、吕纪、文徵明、唐寅、清代杨晋以及近代张大千等字画。如沈周的五十米山水画、杨晋《天马行空图》、吕纪《锦鸡图》等。
【链接】
1、沈周五十米山水画,系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作品。系馆主受赠于曾居留其家的一位国民党著名将领的副官之手。沈周(1427~1509),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书画家。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还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沈周的代表作品现在多藏于大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仿董巨山水图》轴(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沧州趣图》卷、《卒夷图》、《墨菜图》(这两幅原为册页,后合装成卷)、《卧游图》等。南京博物院也藏有几幅沈周精品,其中有《东庄图》、《牡丹》轴(作于1506年,当时沈周已81岁)。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画面中树石茅亭,亭中饮酒赏菊者三人,意态优闲,布势疏朗,景物宜人。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之运用,随心所欲,满纸烟恋,诚属沈周82岁晚年杰作。此外,台湾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幅沈周极有名的《庐山高图》轴。沈周书画的艺术特点博采众家又自成一体。在绘画方法上,早年承受家学,兼师杜琼。后来博取众长,出入于宋元各家,主要继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吴镇的水墨浅绛体系。又参以南宋李、刘、马、夏劲健的笔墨,融会贯通,刚柔并用,形成粗笔水墨的新风格,自成一家。沈周早年多作小幅,40岁以后始拓大幅,中年画法严谨细秀,用笔沉着劲练,以骨力胜,晚岁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所作山水画,有的是描写高山大川,表现传统山水画的三远之景。而大多数作品则是描写南方山水及园林景物,表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幽闲意趣。
沈周作品价值极高。海外艺术市场偶尔会出售沈周的作品,一当出现必然引起轰动,引致买家竞争。1991年11月艺术品拍卖季节,世界两大拍卖行苏富比和佳士得都推出了沈周作品,首先由苏富比拿出一幅绘画作品《钓雪图》手卷,以8.8万美元成交。两天后佳士得推出两幅书法作品,一是《山水书法》,十六开册页,以6.5万美元成交;二是《悯日长短句》手卷,以2.8万美元成交。沈周的书法作品价格低于其绘画作品,但又高于其他书家的作品。由于沈周的书画极为珍贵,所以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市场极少能见到其作品出售。
2、杨晋《天马行空图》,为清代宫廷画家杨晋作品,系馆主受赠于曾居留其家的一位国民党著名将领的副官之手。杨晋(1644-1728),字子和、子鹤,号西亭,自号谷林樵客、鹤道人,又署野鹤,江苏常熟人,系清代宫廷画家。山水为王入室弟子,尝与绘圣祖南巡图颇精。晚年每多率笔,未免苍而不润,神气便少。然农村景物则颇工,尤长画牛,多写意,夕阳芳草,郊牧之风宛然在目。兼及人物写真,花鸟草虫。又尝摹内府所藏名迹,作副本进御。总体上,杨晋以画界画见长,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传统工笔界画的特长,把人工建筑的楼阁台榭及人物举止和天然山水景色紧密结合起来,在结构上作极好的剪裁,满而不闷,画风细致明秀、娟丽清新,层次过渡非常自然。《石谷骑牛图》绘石谷(石谷即清代大画家王,也是杨晋的老师)悠然骑于牛背之上,神态安详平和,状写简逸传神。
3、吕纪《锦鸡图》,系中国明代画家吕纪(1477~?)作品。吕纪,字廷振,号乐愚,鄞(今浙江宁波)人。以画被召入宫,值仁智殿,授锦衣卫指挥使。擅花鸟、人物、山水,以花鸟著称于世。传世作品有《桂菊山禽图》、《榴花双莺图》、《雪景翎毛图》、《浴凫图》等。
 
19、高古玉
【年代】战汉以前
【来源地】湖北民间
【解说】高古玉,是一种历史久远的珍稀玉器,一般是指战国或汉代以前的玉器,明以前的玉器则称为古玉。高古玉以和田玉为主,历来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博物馆及少数藏家手里。近些年来,古玉成为有一定实力的收藏爱好者的追逐目标,古玉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更成为收藏爱好者频频出手的动因。高古玉因久远的年代、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是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追捧。
【链接】怎样鉴赏高古玉?鉴赏高古玉有许多方法。除了传世品,高古玉深藏地下两三千年以上,会发生一些质变,比如氧化白斑(俗称灰皮)、钙化、瓷化、晶状物析出、次生物出现。不同的物质沁入玉器里面,就给玉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叫做沁色。有红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属沁、水银沁等。受沁程度,因土壤、气候、压力、温度等条件而异。这些色沁一般都由表及里地去分布,有一种层次感、灵动感和通透感,看上去很自然,很舒服。而现代沁染的玉器,发色死,附在表面,没有层次感。大部分高古玉都是用和田玉制作(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用地方料较多)。现在和田玉开采难,出产渐少,其价格已经非常高,而高古玉的作伪者出于对成本和加工难度的考虑,往往用青海玉、京白玉或俄罗斯玉作假。而这些玉要么缺乏硬度,要么就是缺少和田玉的温润感、油脂感。和田玉比一般玉石密度大,分量重,握在手中有下坠感。到了汉代,玉的造型、工艺、种类诸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水平,特别在手法、风格、殓葬风气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由于古代生产力十分低下,雕琢玉器只能用解玉砂来研磨。和田玉的硬度高,不可能用刀刻成,它是用铊具琢出来的,古代玉器都是通过砣机加上解玉砂对玉进行碾琢。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石家河文化的减地阳线、殷商的双钩拟阳线、西周的一面坡阴线、汉代的游丝毛雕、汉八刀的琢工等等。特别是汉八刀工艺,真的八刀工,都是下既准又狠,起刀收刀,干净利落,而且多为斜刀,即一面浅,一面深。而现代工艺是用高速旋转的雕机,由于转速不同,肯定在所加工的玉器上留有不同的痕迹,特别是阴刻线等尤为明显。线条槽口两侧边上有爆刀发毛现象,多数为现代机器工。高古玉器不仅有古朴的包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而且又有神韵鲜活的外表,而现代的仿品却缺少高古玉独有的神韵。
怎样鉴别高古玉?(1)断新老:器物的钙化,沁色过渡自然,并且深入肌理。(短时间作假,绝对不会如此);(2)看包浆:古玉除了被腐蚀外都会有包浆,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浆应该与外面的包浆一致,并且浑然一体。有的还会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时存在。(3)盘玩时,有钙化的地方会慢慢的变回玉的本性,根据钙化的轻重,时间有长有短;上面的沁色会逐渐变浅,但不会消失。完全变化后,玉器会很润泽。假货则绝对不变。(4)把玉器放进80度左右的温水中,钙化的会从裂缝中连续不断的冒出细小的气泡(因为钙化后,改变了内部分子结构,变得疏松了)。没有钙化部分不会出现此现象。(5)放进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会感到有一种粘粘的感觉。并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盘玩通透。(6)盘玩中的器物,见到汗液或是水后会有一层灰皮出现。(出灰现象)(7)用PH值试纸测试,基本会成中性。(与当地土壤结构也有关)(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纹,这是由于玉器长期在地下,受地热、地湿等影响,张裂所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玉九裂。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个明显的特性。(9)出土玉器都有阴阳面,因为受地湿、地热、矿物质等的影响,阳面变化较阴面变化小,也就是钙化、沁色、腐蚀等比阴面差。(10)看反光:因为古玉是手工加工而成,由于用力不均,加工面会有很多细小的面组成,所以迎光看时,会有不听的反光。
目前,玉器收藏成为新宠,尤其是高古玉成为收藏首选。因为高古玉是中玉文化的源,凡是年代可靠的高古玉只要一露拍動輒都在百元以上,也是有力的藏家的首。高古玉稀缺源,史文化信息含量豐碩,具有高的值和文物值,中海地拍高古玉市場還沒完全放。2004年以,高古玉市已逐漸復蘇,一些年代可靠、文化特征著的高古玉受市場歡迎。2004年,在紐約蘇富比『中陶瓷工品』專場中,一件新石器代晚期至商的玉刀,以23.2美元成交。2004年,在北京翰海秋拍中,一件戰國時期的雙龍玉璜以209元成交。高古玉器可是玉器市的常青,不場風雲如何幻,它以其悠的文化含量,高的藝術品位笑傲玉器拍。但因為傳承有序、年代可靠的古玉其太少,假,藏家投資謹嚴,市場難以形成較熱的局面。
 
20、清代皇帝圣旨
【年代】清代
【来源地】民间
【解说】这是清代皇帝的圣旨遗存。馆藏10件,系馆主从民间收集而来。
【链接】圣旨,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时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主要特点有:
一是以轴及颜色定级别。圣旨的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严格区别为玉轴(一品)、黑犀牛角轴(二品)、贴金轴(三品)、黑牛角轴(四、五品)。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圣旨两端则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志。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根据明清的定制,给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颜色相对比较丰富,有三色、五色和七色的,五品以下的颜色一般为单一的纯白绫。
二是书写严格。圣旨的长度长的可达500厘米,短的约为200厘米,宽度一般约33厘米。清朝圣旨两端织成两条提花翻飞的银龙,奉天诰命四个篆字端庄古朴,望之令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清代圣旨均用汉文和满文合璧书写,汉文行款从右至左,满文行款从左至右,合于中幅书写日期,并钤盖制诰之宝。明清两代圣旨的诰命和敕命,都是由翰林院进士中最优秀的顶尖高手——“庶吉士”——所写(如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就曾被录用为庶吉士),圣旨文字因此书写端庄秀丽、圆润飘逸,行文极为洗练,几乎达到了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达意不确的程度,其汉文书法为端庄的小楷,气度雍容,圆润飘逸,布局奇正相参,跌宕有致,字迹笔画突兀,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却风采不减。长长的圣旨就像长长的历史,欣赏着这一道道圣旨,如同在翻阅一页页历史。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就像今天的防伪水印一样,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是印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三是圣旨具有一定收藏价值。其价值决定于年代、内容、书写者身份(如是皇帝亲笔或大书法家最值钱)等因素。一般圣旨价值从几千元到数十万不等,可谓颇富史料价值的同时,更具有极大的艺术欣赏价值。2008年2月26日,两件康熙五彩圣旨落户新乡档案馆,目前已成为万金难求的品牌。而圣旨骨酥鱼,目前品牌价值已达数亿元。
 
21、年羹尧赏赐罐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这是清朝皇帝雍正于雍正二年赏赐给清代名臣“年大将军”年羹尧的著名瓷器。馆藏2件,上刻“吉祥如意”及年代等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极具文物研究价值。
【链接】年羹尧(1679-1726),字亮功,号双峰,原籍安徽怀远,中国清朝军事人物。汉军镶黄旗人,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於一身。年羹尧家世显贵,万千富贵加于一身。其父年遐龄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其兄年希尧亦曾任工部侍郎;其妹为胤的侧福晋,雍正即位后封为贵妃;其妻为纳兰性德的女儿,继室为宗室辅国公苏燕之女。年一度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和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雍正二年(1724)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并赏赐瓷罐,可谓位极人臣。但第二年12月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第三年(1726年)被赐自尽,可谓大富大贵之后,便是家破人亡之灾。
(1)康熙重用,年轻得志。因自幼读书,年羹尧21岁中进士,不久授职翰林院检讨,算是破了翰林院庶吉士等官员一向由汉族士子佼佼者充任的历史;30岁不到即任内阁学士及四川巡抚,成为年轻的封疆大吏。治理四川时,提出了很多兴利除弊的措施,而且还拒收节礼,甘心淡泊,以绝徇庇。康熙对他也寄于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后来,年羹尧在击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入侵西藏、新疆的战争中,为保障清军的后勤供给,再次显示出卓越才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授年羹尧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统领军政和民事。康熙六十年(1721年),年羹尧进京入觐,康熙御赐弓矢,并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这年九月,青海郭罗克地方叛乱,在正面进攻的同时,年羹尧又利用当地部落土司之间的矛盾,辅之以以番攻番之策,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抚远大将军、贝子胤被召回京,年羹尧受命与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的延信共同执掌军务。
(2)雍正左膀,权倾一时。雍正即位后,年羹尧更是备受倚重,和隆科多(胤的亲娘舅)并称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雍正发出上谕:若有调遣军兵、动用粮饷之处,著边防办饷大臣及川陕、云南督抚提镇等,俱照年羹尧办理。这样,年羹尧遂总揽西部一切事务,实际上成为雍正在西陲前线的亲信代理人,权势地位实际上在抚远大将军延信和其他总督之上。雍正还告诫云、贵、川的地方官员要秉命于年羹尧。同年十月,青海发生罗卜藏丹津叛乱。青海局势顿时大乱,西陲再起战火。雍正命年羹尧接任抚远大将军,驻西宁坐镇指挥平叛。到了雍正二年(1724年)初,战争的最后阶段到来,年羹尧下令诸将分道深入,捣其巢穴。各路兵马遂顶风冒雪、昼夜兼进,迅猛地横扫敌军残部。在这突如其来的猛攻面前,叛军土崩瓦解。罗卜藏丹津仅率200余人仓惶出逃,清军追击至乌兰伯克地方,擒获罗卜藏丹津之母和另一叛军头目吹拉克诺木齐,尽获其人畜部众。罗卜藏丹津本人因为化装成妇人而得逃脱,投奔策妄阿拉布坦。这次战役历时短短15天,大军纵横千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敌营,犁庭扫穴,大获全胜。年羹尧年大将军的威名也从此震慑西陲,享誉朝野。平定青海战事的成功,实在令雍正喜出望外,遂予以年羹尧破格恩赏:在此之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此次又以筹划周详、出奇制胜,晋升为一等公。此外,再赏给一子爵,由其子年斌承袭;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此时的年羹尧威镇西北,又可参与云南政务,成为雍正在外省的主要心腹大臣。
(3)君臣知遇,号为“恩人”。年羹尧不仅在涉及西部的一切问题上大权独揽,而且还一直奉命直接参与朝政。比如耗羡归公政策的推行,最早在康熙末年就有官员上疏建议,年羹尧也曾提出,但为康熙所斥责而未果。到了雍正上台后,山西巡抚诺岷等人又奏请实行,朝野上下一时议论纷纭。在此情况下,雍正特地征询年羹尧的意见:此事朕不洞彻,难定是非,和你商量。你意如何?律例馆修订律例,雍正阅后发给年羹尧看,要他提出修改意见。雍正二年(1724年)冬,年羹尧入京觐见之前,雍正因其要来,就命各省地方大员赴京集会,四川巡抚蔡以没有可以会商的事务提出不同看法,雍正又就此向年征询意见。以年的行止来定其他地方督抚的行动,可见雍正把年羹尧的地位置于其他督抚之上,以使其政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频频与询问年羹尧的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在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内,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的意见来任用。元年四月,雍正命范时捷署理陕西巡抚,不久想要改为实授,把原任巡抚调为兵部侍郎,雍正特和年商讨这项任命。另一次雍正在安排武职官员时二意不决,就征询年羹尧的意见,问他如果将陕西官员调往他省升用你舍得舍不得,要他据实情奏来,朕依尔所请敕行。四川陕西以外官员的使用,雍正也经常征求年的意见。一次河南开归道一职缺出,雍正一时再想不起个人来可以任用,就与年羹尧商量其人选。还有一次,雍正听到对京口将军何天培的为人有不同意见,就问年羹尧是否也有所耳闻,并希望他据实上奏,以决定其去留。年羹尧密参署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不能担当巡抚重任,雍正遂将赵革职。江西南赣总兵缺出,朝廷拟用宋可进,年羹尧奏称他不能胜任,请以黄起宪补授,雍正便依从了年羹尧的意见。青海平定之后,雍正在给年羹尧奏折的朱批中写道:尔之真情朕实鉴之,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年羹尧进京期间,即与总理事务大臣马齐、隆科多一同处理军国大政。雍正还因为他能宣朕言,令其传达旨意,书写上谕。年羹尧俨然成了总理事务大臣。雍正跟年羹尧的私交也非常好,并且给予特殊的荣宠。雍正认为有年羹尧这样的封疆大吏是自己的幸运,如果有十来个像他这样的人的话,国家就不愁治理不好了。平定青海的叛乱后,雍正极为兴奋,把年视为自己的恩人,他也知道这样说有失至尊的体统,但还是情不自禁地说了。为了把年羹尧的评价传之久远,雍正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这简直就是以对年羹尧的态度来判断人们的正确与否。至此,雍正对年羹尧的宠信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年羹尧所受的恩遇之隆,也是古来人臣罕能相匹的。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年羹尧入京觐见,获赐双眼孔雀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及金币等非常之物。年羹尧本人及其父年遐龄和一子年斌均已封爵,十一月,又以平定卓子山叛乱之功,赏加一等男世职,由年羹尧次子年富承袭。在生活上,雍正对年羹尧及其家人也是关怀备至。年羹尧的手腕、臂膀有疾及妻子得病,雍正都再三垂询,赐送药品。对年父亲遐龄在京情况,年羹尧之妹年贵妃以及她所生的皇子福惠的身体状况,雍正也时常以手谕告知。至于奇宝珍玩、珍馐美味的赏赐更是时时而至。一次赐给年羹尧荔枝,为保证鲜美,雍正令驿站6天内从京师送到西安,这种赏赐可与唐明皇向杨贵妃送荔枝相比了。雍正对年羹尧宠信优渥,并希望他们彼此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他对年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之知遇。……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此时的年羹尧志得意满,完全处于一种被奉承被恩宠的自我陶醉中,进而做出了许多超越本分的事情,最终招致雍正的警觉和忌恨,以致家破人亡。
(4)自恃功高,君臣失和。年羹尧的失宠和继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进京陛见为导火线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统范时捷、直隶总督李维钧等跪道迎送,京城王公以下官员郊外跪接,而他安然坐在马上行过,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马向他问候,他也只是点点头而已。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态度竟也十分骄横,无人臣礼。年进京不久,雍正奖赏军功,京中传言这是接受了年羹尧的请求。又说整治阿灵阿(皇八子胤集团的成员)等人,也是听了年的话。这些话大大刺伤了雍正的自尊心。年羹尧结束陛见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谕旨,上面有一段论述功臣保全名节的话: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终功难。……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此从来人情常有者。在这个朱谕中,雍正改变了过去嘉奖称赞的语调,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尧的处境便急转直下。最后,失宠获罪。主要原因:一是擅作威福。年羹尧自恃功高,骄横跋扈之风日甚一日。他在官场往来中趾高气扬、气势凌人:赠送给属下官员物件,令北向叩头谢恩;发给总督、将军的文书,本属平行公文,却擅称令谕,把同官视为下属;甚至蒙古扎萨克郡王额附阿宝见他,也要行跪拜礼。对于朝廷派来的御前侍卫,理应优待,但年把他们留在身边当作前后导引,执鞭坠镫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谕到达地方,地方大员必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大礼,跪请圣安,但雍正的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不行宣读晓谕。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打算亲自撰写序言,尚未写出,年羹尧自己竟拟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认可。年羹尧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仪,御前箕坐,无人臣礼,雍正心中颇为不快。二是结党营私。当时在文武官员的选任上,凡是年羹尧所保举之人,吏、兵二部一律优先录用,号称年选。他还排斥异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以陕甘川官员为骨干,包括其他地区官员在内的小集团。许多混迹官场的拍马钻营之辈眼见年羹尧势头正劲、权力日益膨胀,遂竞相奔走其门。而年羹尧也是个注重培植私人势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亲信,异己者屏斥,趋赴者荐拔。比如他弹劾直隶巡抚赵之垣庸劣纨绔断不可令为巡抚,而举荐其私人李维钧。赵之垣因此而丢官,于是转而投靠年羹尧门下,先后送给他价值达20万两之巨的珠宝。年羹尧就借雍正二年进京之机,特地将赵带到北京,再四恳求引见,力保其人可用。遭年参劾降职的江苏按察使葛继孔也两次送上各种珍贵古玩,年羹尧于是答应日后对他留心照看。此外,年羹尧还借用兵之机,虚冒军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别当上了直隶道员和署理副将的官职。三是贪敛财富。年羹尧贪赃受贿、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顿吏治、惩治贪赃枉法是一项重要改革措施。在这种节骨眼上,雍正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5)雍正发怒,数罪惩处。雍正先是诫勉谈话,在年羹尧陛见离京后敲起警钟;再是多方孤立,令其亲信与年划清界限并揭发劣迹,以保全自身;告诫年羹尧不喜欢的人站稳立场,不要站错了队。最后,把矛头直接指向年羹尧,将其调离西安老巢。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正月,雍正对年羹尧的不满开始公开化。年指使陕西巡抚胡期恒参奏陕西驿道金南瑛一事,雍正说这是年任用私人、乱结朋党的做法,不予准奏。年羹尧曾经参劾四川巡抚蔡威逼所属知府蒋兴仁致死,蔡因此被罢官,经审讯后定为斩监候;而年羹尧的私人王景灏得以出任四川巡抚。这时雍正已经暗下决心要打击年羹尧,蔡被押到北京后,雍正不同意刑部把他监禁起来,反而特地召见他。蔡陈述了自己在任时因对抗年羹尧而遭诬陷的情况,又上奏了年羹尧贪暴的种种情形。雍正于是传谕说:是年羹尧参奏的,若把他绳之以法,人们一定会认为是朕听了年羹尧的话才杀他的。这样就让年羹尧把持了朝廷威福之柄。因此,雍正不仅没有给蔡治罪,而且升任他作了左都御史,成为对付年羹尧的得力工具。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出现了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所谓祥瑞,群臣称贺,年羹尧也上贺表称颂雍正夙兴夜寐,励精图治。但表中字迹潦草,又一时疏忽把朝乾夕惕误写为夕惕朝乾。雍正抓住这个把柄借题发挥,说年羹尧本来不是一个办事粗心的人,这次是故意不把朝乾夕惕四个字归之于朕耳。并认为这是他自恃己功,显露不敬之意,所以对他在青海立的战功,亦在朕许与不许之间。接着雍正更换了四川和陕西的官员,先将年羹尧的亲信甘肃巡抚胡期恒革职,署理四川提督纳泰调回京,使其不能在任所作乱。四月,解除年羹尧川陕总督职,命他交出抚远大将军印,调任杭州将军。最后一步,是勒令年羹尧自裁。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更加看清形势,纷纷揭发其罪状。雍正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北京会审。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其罪状分别是: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1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雍正说,这92款中应服极刑及立斩的就有30多条,但念及年羹尧功勋卓著、名噪一时,年大将军的威名举国皆知,如果对其加以刑诛,恐怕天下人心不服,自己也难免要背上心狠手辣、杀戮功臣的恶名,于是表示开恩,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父兄族中任官者俱革职,嫡亲子孙发遣边地充军,家产抄没入官。叱咤一时的年大将军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告终。值得一提的是,在年羹尧死的时候,雍正还派人给年羹尧留下一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史家评说。凡看过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朋友,都一定会对年羹尧留下深刻印象。这位显赫一时的年大将军曾经屡立战功、威镇西陲,满朝文武无不服其神勇,同时也得到雍正帝的特殊宠遇,可谓春风得意。但是不久,风云骤变,弹劾奏章连篇累牍,各种打击接踵而至,直至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92条,赐自尽。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军最终落此下场,实在令人扼腕叹息。那么,历史上的年大将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雍正要下决心除掉这个自己曾经倚为心腹的宠臣?关于雍正为何杀年羹尧,史学界向来有争论。有人说是因为年想造反,又有人说年羹尧当年参与了雍正与诸兄弟的皇位之争,雍正这样做是杀人灭口。
 
22、金口有福石雕
【年代】明代
【来源地】四川民间
【解说】金口有福,是一块周身雕刻4个“福”字、4只蝙蝠的盖井石雕。据说,明代皇帝曾经路过某村并在村里的水井喝过水,于是村人雕此井盖以纪之,故名“金口有福”。系馆主从四川某村收集而来。
 
23、无臂大力士石雕像
【年代】唐代
【来源地】湖北民间
【解说】馆藏无臂大力士石雕1尊,系馆主收集自湖北民间的唐代石雕作品。据说,唐代流行用大力士石雕作为柱基。
 
24、红山文化玉猪龙
【年代】5000年以前
【来源地】四川民间
【解说】馆藏红山文化玉龙有500多件,是距今5000多年的红山文化时期重要的新石器玉器,曾被誉为“中华第一玉雕龙”或“C形玉雕龙”,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
【链接】红山文化是1908年最早由日本人鸟居龙藏在我国北方内蒙古赤峰市发现、1951年正式命名的新石器文化,与发现在我国南方浙江良渚的良渚文化并驾齐驱。红山文化玉器特点是:一是玉器以鸟兽造型为主,如鹰、猪、龙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玉猪龙”玉器,嘴很像猪,身体却像龙,身上有孔可以系绳。二是C形龙玉器特别典型。红山文化玉雕龙为碧绿色,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人们常见的龙有着兽类的四脚、鸟的毛、鬣兽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红山出土的这件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有点像奔跑的马,体现出中华民族一种原始的龙图腾文化。赤峰发现玉雕龙的消息传遍了全世界,渴望了解玉雕龙的人们,把探询的目光投向红山,而关于龙的原型的讨论也因此开展起来。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严文明认为,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出现这些东西是很自然的,因为中国的文明起源本身就是多元的,以后这些龙,汇总起来成为一种龙——中华龙,这也成为中国人共同的信仰,这个时候中华文明就正式形成了。如今,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取自于红山文化的C形龙。三是用途神秘。红山文化玉器上一个或几个孔,可能用于悬挂、佩带(但位置不明)。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悬挂于某处进行祭祀的。
 
25、良渚文化玉器
【年代】5000年以前
【来源地】浙江民间
【解说】这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我国南方良渚文化的重要文物,馆藏32件,具有极高历史研究价值。
【链接】良渚文化是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杭县良渚镇、1959年正式命名、距今50004000年的一种新石器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主要特点是:一是与红山玉的动物造型非常多不同的是,良渚玉的礼器造型如玉璧、玉琮非常多。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同时,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二是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如良澳玉器的兽面纹常以单(双)阴线刻的圆圈象征眼睛,两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长方形界,其上增配桥状隆起,似如鼻梁,少数在员下阴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线勾勒出脸庞,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圆角长方形,有眼睑和鼻梁或额,无徽牙者,易呈蒜头形,无眼睑和鼻梁或额。纹饰着重强调图像头部结构;尤其是以图纹为中心刻画出具、牙齿成图时多采用正视投影。为解决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设计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两个侧面表现立体图形的方式,将原本单调,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现得面目狰狞、变幻莫测,令人惊然而惊,称其为“狰狞的美’或‘狞厉的美’,是很恰当的。三是良渚文化玉器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巨大的影响。不仅是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前6000前5000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前5000前4000年)发现的琮、璧等玉器与良渚文化玉器有着极深渊源,而且良渚文化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如商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别是良洛文化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良渚玉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商周青铜器镂台纹的雏形,而玉石镶嵌技术又为商代以后的铜嵌玉的出现定了基础。
 
26、玉币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币,是指古代用于朝聘祭祀瑞玉馆藏刀币、斧币200多件,是西汉时期重要玉器。
 
27、西汉翡翠玉人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人,不是《西厢记》里“拂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里所形容的漂亮女人,而是古代王室所设“玉作”(玉作坊)里管理制造玉的奴隶。我国商代妇好墓、西周的晋侯大墓曾出土有不少玉人,但至今不能解释他们的身份及用途。不过,从这些玉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人类已经从对动物、神的关注,发展到对人类自身的关注。馆藏西汉翡翠玉人25件,是西汉时期重要玉器。
【链接】西汉玉人的重要特点是以翡翠制作的多。翡翠,也有硬玉、翡翠玉、翠玉、缅甸玉等称呼,因玉的颜色呈翠绿色(称之)或红色(称之)而得名,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主要由硬玉、绿辉石和钠铬辉石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多晶集合体。人们通常所说的玉,是指硬度比翡翠小得多的软玉,翡翠则称之为硬玉。关于翡翠得名由来有几种说法:一说来自鸟名。这种鸟羽毛非常鲜艳,雄性的羽毛呈红色名翡鸟,雌性羽毛呈绿色名翠鸟,合称翡翠。明朝时,缅甸玉传入中国后,就冠以翡翠之名。一说古代专指新疆和田出产的绿玉,翡翠传入中国后,为了与和田绿玉区分,称其为非翠,后渐演变为翡翠。翡翠属辉石类,单斜晶系、完全解理。主要组成物为硅酸铝钠(NaAlSi2O6,宝石矿中含有超过50%以上的硅酸铝钠才被视为翡翠),出产于低温高压下生成的变质岩层中。往往伴生在蓝闪石、白云母、硬柱石(二水钙长石)、霰石和石英。莫氏硬度在6.57之间,比重在3.253.35之间,熔点介于9001000°C之间。早期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18世纪初,古人不认为翡翠是玉,翡翠价格低廉,至18世纪末,翡翠已是昂贵的珍玩了。
怎样鉴赏翡翠?前人总结出“灯下不观色”、“色差一等,价差十倍”、“多看少买”、“宁买一条线,不买一大片”、“龙到处才有水”等至理名言。
 
28、玉琮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琮,后世又称辋头,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馆藏玉琮9件,均系馆主收集自四川、湖北、浙江民间。
【链接】玉琮曾经是我国历史上用文字记载而很长一段时间无人见其图形的玉器。我国最早的史前玉琮见于距今约5100年的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因其造型最大、制作最精、纹饰最美而有玉琮王之称。但是,宋代以后,史书上对琮有明确记载,但没有画图,人们不知琮为何物,所以一代代误传。到了清朝,非常有雅兴尤其是对高古东西感兴趣的乾隆曾在宫中发现一件琮,虽然十分喜爱却不知为何物,便管这种外方内圆的奇怪东西叫“头”,还赋诗一首并命工匠刻在这件琮的内壁:“头曰汉古于汉,入土出土沧桑更。"琮的神秘面纱,直到清末民初才被揭开。光绪时期有一个学者叫吴大,他对古玉做了非常严谨的考据,从他以后,才知道琮是什么样子。
 
29、玉镜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镜,指玉磨成的镜子。馆藏玉镜共12件,均系收集自民间。
【链接】目前市场上假玉较多,一种为罐子玉,另一种则是石头。罐子玉虽然和玉极为相似,但仔细观察,其表面都有气眼。较之真玉,假玉表面上微有蝇脚,无论人工怎样磨擦,都无法有真玉的通润感,最重要的是这种假玉特别脆。石头冒充的假玉,乍一看和玉无异,仔细把玩却没有玉的温润感;而且石头的颜色过于鲜明,不透明,硬度也比玉要低得多。因此,一个很好的方法是摩擦,真玉无论怎样磨擦都不会有变化,而且会有越磨越温润的感觉,但石头一经磨擦,立即会出现条纹。
 
30、玉刀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刀,是古代的一种高古玉礼器。馆藏玉刀等玉兵器35件,系馆主收集于民间。
【链接】玉刀作为礼仪用器,盛行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既是权力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收割。作为礼器的玉刀,形状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扁平的长方形,一侧为刀背,一侧为刀刃;另一种则做成了带柄的形状。玉刀中常见的纹饰有直线交叉形成的网纹以及代表某种象征意义的人面或兽面纹。比较精致的还刻有花纹或者镶嵌有玉石之类的装饰品。商代中晚期的玉刀多为佩玉,略呈弧形,装饰华丽,刀背装饰有连续排列的凸齿,刀面有复杂的装饰纹。玉刀收藏价值高昂。2004年,在纽约苏富比“中国瓷器工艺品”专场拍卖中,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的玉刀,以23.2万美元成交。
 
31、玉马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馆藏玉马14件,系馆主自民间广泛收藏所得。
【链接】玉马,始见于商,数量级少。它的特点是:造型多呈扁平状,“臣”字眼。到战国时,玉马出现了圆雕,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自然,使马的造型开始逐步立体化。秦代未见玉马,但秦兵马俑出土了一件铜马车,马的造型威武,是优良骏马。到了汉代,在造型上,注重整体效果,玉马造型准确、雕琢线条刚劲有力、行刀急速,是典型的“汉八刀”。唐宋时期,以写实为主,雕刻圆润,多以回头卧马常见,元代玉马的造型是长鬃小耳,雕刻线条粗犷有力。明代玉马,雕琢比例失调,线条粗糙,多以民间喜闻乐见见长,代有吉祥的寓意。到了清代,玉马的雕工细腻、线条柔和、刚劲不足、柔和有余,具有清代琢玉的明显特征。
古人对马的偏爱,可以从很多作品上得到证实。唐代以前的玉马形象都比较抽象,造型以静态为主,不求生动。唐代以后,玉器制作开始向世俗化、生活化转变,马的形象也逐渐活泼生动起来。在传世的玉雕作品中,卧马的造型相对较多,古人巧借这种造型的谐音,表达“马到成功”之意。明清两代,卧马的造型尤其受到文人的喜爱,成为了他们书房几案上的陈设品。明代的玉马传世较多,造型也比较统一。到了清乾隆时期,出现了用和田籽料制作的玉马,马的造型也更加注重写实。清宫曾有一珍贵玉马,曾被和从圆明园中窃取。和府被抄家后,玉马被重新放回圆明园,但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最终将这批无比珍贵的玉马劫往国外。
 
32、玉璧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状圆形玉器,为我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馆藏玉璧22件。
【链接】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的一种很重要的瑞玉。特点是:一是战国至两汉为玉璧鼎盛期。其用玉选料极精,制作工艺极细,花纹形式多变,饰纹种类极为丰富,使用范围大增,数量也属历代之冠,是其他玉器不能相比的。二是玉璧纹饰多变,随着时代不同而有变化。如商代璧多饰弦纹。春秋战国至汉代,玉璧为云纹、谷纹、蒲纹,间或有螭纹。唐、宋、元以后出现了凹雕螭纹、乳丁纹、兽面纹、花鸟纹装饰的玉璧。不过,玉璧中应引起重视的是素璧、谷纹璧、蒲纹璧。其中,素璧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广汉地区早期文化遗址和齐家文化遗址。三是用途广泛。按古文献记载和后人推测,一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河、祭星等。二为礼器,用作礼天或作为身份的标志。三为佩饰。四作珐码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腐用。玉璧的这些用途在春秋战国时代几乎都存在,都可以从古文献及现古发掘实物中找到证据。
关于玉璧,流传下来的有两个著名典故。一则是“和氏璧”。我国春秋时,楚人卞和,一次在山中得一块璞玉,献给历王,王使玉工辨识,说是石头,以欺君之罪断其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仍以欺君之罪断其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之下,文王派人问他,他说: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诳。文王命人剖璞,果得宝玉。故称之为和氏璧。另一则是“完璧归赵”。战国时,赵惠王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时秦强赵弱,赵王惟恐给了璧,得不到城,蔺相如自愿奉璧前往,他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后来蔺相如至秦献璧,见秦王无意偿城,就设法取回原璧(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后用还璧归赵典故比喻物归原主。又有人有馈赠,不受而还之曰璧,如璧谢、璧还、敬璧等等。
 
33、玉镯
【年代】春秋战国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镯,是我国装饰佩戴中的大件首饰,馆藏4件。选材有翡翠、白玉、青玉、玛瑙、釉玉、黄蜡石等,正所谓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但尤以翡翠材质最为珍贵,翡翠不仅具有其他玉石优良的品质,更为突出的是翡翠能集多种颜色于一身,鲜艳迷人,其翠色是祖母绿宝石也不能相提并论的。现今流行的玉镯的形制主要有圆条玉镯、扁条玉镯和贵妃镯;还有富贵玉镯、方条玉镯、绳纹玉镯、雕花玉镯、嵌宝玉镯等。
 
34、玉鞋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馆藏玉鞋4双,系馆主从民间收藏而得。
 
35、玉牌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牌,是指汉代和田玉令牌,即大臣与宰相上朝拜见皇上用的举牌。造型端庄,工艺考究。雕工精湛,鬼斧神工!纹饰图案,精美绝伦,人物瑞兽,栩栩如生。构思巧妙,生动传神。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
 
36、玉碑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玉碑,是古代的一种玉雕碑石。馆藏玉碑7块,重量在250600斤不等。每块玉碑上刻诗词,书法艺术精湛。
 
37、古印章
【年代】西汉
【来源地】民间
【解说】这是玉制的印章。印章,用作印于文件上表示鉴定或签署的文具,一般印章都会先沾上颜料再印上,不沾颜料、印上平面后会呈现凹凸的称为钢印,有些是印于蜡或火漆上、信封上的蜡印。制作材质有金属、木头、石头、玉石等。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的),臣民只称。唐武则天时因觉得近音(也有说法是与同音),遂改称为。唐至清沿旧制而并用。汉将军印称。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朱记合同关防图章戳子等各种称呼。
 
38、玉白菜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玉白菜,是指用玉做成的白菜形玉器。馆藏20件,系民间收藏所得。据说,白菜谐音百财’”,有聚财、招财、发财、百财聚来的含意;白菜的颜色和外形,寓意清白。因此,翡翠玉白菜有坚贞纯洁清清白白的意思。白绿相间的翡翠玉白菜,则表示收藏者两袖清风、做人清白。所以,翡翠玉白菜受到大众的喜欢。去台北故宫博物馆游览的游客总是排成长队看一荤一素两道菜,荤菜指一块东坡肉似的肉形石,素菜则指翡翠玉白菜(据传是清朝光绪帝瑾妃的随身嫁妆)。
 
39、古墨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古墨,是我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馆藏清代古墨50件,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收集而得。
【链接】古墨,作为我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一,不仅用于书写,而且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墨按照制墨的原料划分为松烟墨、桐烟墨、漆烟墨、油烟墨等。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墨远在新石器时代,那时候墨已经与人的生活不可分割了。历代墨的繁荣,使得墨成为中国的象征。墨,是文明的产物,它具有“落纸如漆,万载存真”的功效,历来备受文人雅士、书画名宿的青睐,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自宋以降,佳墨就成为文人书案的陈设、观赏品。近年来,在国内外众多的拍卖会上,中国古代文房用具异军突起,表现抢眼。这其中颇具收藏价值、前景看好的当数玄妙丹青——徽墨。当前,收藏拍卖市场上拍的大多为清代、民国时期的墨品,其中珍玩观赏墨、集锦墨(套墨)、文人自制(用)墨、御制墨成交落槌率最高。
 
40、龙衣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龙衣,也称“龙袍”、“龙衮”,是指古代皇帝专穿的绣有龙形图纹的朝服、礼服或龙章礼服。馆藏龙衣2件,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收集而得。
【链接】作为皇帝的专服,龙衣的主要特点有:1、精绣九龙。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2、圆领(清朝为圆领)。3、右衽。指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这也是汉族的象征符号,与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左衽不同。因此,左衽用以指受外族的统治或被用来指死者。4、以黄色为主,兼有红色、紫色。比如,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首开黄袍先河;960年赵匡胤兵变称帝,“黄袍加身”。
 
41、古代战袍
【年代】清代
【来源地】浙江
【解说】战袍,是指古代作战时军士所穿的长衣。如古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 陈毅孟良崮战役》诗:“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馆藏龙衣2件,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收集而得。
 
42、大明成化年花瓶
【年代】明代成化年间
【来源地】浙江
【解说】大明成化年间花瓶,是指明朝成化年间制造的中国著名瓷器,通常在瓷器上刻有“大明成化制”几个字,故名。馆藏1件,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收藏所得。在目前拍卖市场上,价值连城,一只成品价最高可达数百万元。甚至在明万历年间就有“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的记载。
【链接】成化瓷的特点:一是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成化朝官窑瓷胎子洁白、细密,胎体轻薄秀美,釉子洁白肥腴,纹饰纤细活泼,大量采用双勾平涂技法。二是成化无大器。常见的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绝大多数是小件器,故有“成化无大器”之说。有的瓷器体积不大,不及成人一个手掌大,器口外采用常见的龙纹饰,器足较直且稍高,底有釉,写有“大明成化年制”。三是有明确款识(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成化官窑款迄今已发现的仅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因其字体风格突出,后世均未能仿得逼真。看款识,便基本能定真伪。而且,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瓷器款识,如出自一人之手,用笔自然,肉中有骨,柔中见刚,既挺拔瘦劲,又笔道圆润。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孙瀛洲先生总结为:“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七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字窄千年应悟,成字一点头肩腰”。孙先生说的第一句是指“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不高。第二句是指“成”字第五笔,撇直而生硬。第三句是指“化”字的单人旁和“七”旁上端相平,或接近相平。第四句是指“制”字的下部“衣”的第二笔一横,很少越过右方的立刀以外。第五句是指“明”字右边的“月”,上窄下宽,“年”字呈肥胖状。第六句是指“成”字末笔的点,有的与头平,有的与肩平,有的在腰际。成化官窑款,大多采用青料书写,少数以色釉拔白的技法来表现,青花书体款字的青色,沉淀浓淡不一,青料四周好像浮雾欲盖,在强光下,用放大镜审视,款字上隐现一层云雾和如珠的气泡。四是以轻盈秀雅风格独步一时。成化瓷器造型玲珑秀奇,胎质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以其轻盈秀雅的风格独步一时,远远超过洪武、永乐、宣德时期瓷器。而且,成化瓷胎质洁细,胎体迎光呈牙白色或肉红色,釉质纯净,用手抚摸有玉质感。五是釉色有偏青及偏白两种。无论何种釉色,其器物外底足和器身的釉色一致,这是成化官窑瓷的重要特征之一。六是青花瓷少数用苏尼勃青料,呈色浓翠外,大多为淡雅色调。七是斗彩的色彩鲜艳,其中姹紫色泽为成化朝所创刮制,也仅仅被成化瓷所成功的应用。八是成化瓷的气泡已彻底改变了宣德瓷的大小不同而疏散的情况,显得小而蜜集。九是“糊米底”是成化瓷极为显明的特征之一。
成化是我国瓷器烧造史上重要瓷器,故收藏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也就是对于瓷器来说明朝最好的就是成化瓷,清朝最好的是雍正瓷,这就足以证明陶瓷界对成化瓷器的重视和珍爱。正是由于成化瓷器受到了后代人的青睐,所以从嘉靖的时候就有人仿制,以后历代均有仿制,一直到现在。其中以清雍正时仿的最精细,他们在葩、形、釉、彩、绘、款儿等各个方面都很注意,都追求成化的风格,效果相当不错,几乎可以乱真。
 
43、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年代】明代成化年间
【来源地】浙江
【解说】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是指大明成化年间作为饮酒用具的一种著名瓷器。馆藏34件,系馆主从浙江民间收藏所得。这些瓷器,器足和底心都有碎开片,整体精巧秀隽,从上到下以一定弧度缓慢内收,不争夸张而求内敛,线型宛转流畅,工匠制作时别具匠心使其更具实用性。口沿的设计为侈口,饮用甚为方便,浅腹,卧足。因杯身以斗彩描绘线鸡啄早哺雏,姿态栩栩如生,辅以牡丹、兰花、柱石纹,故名。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系在直径约八厘米的撇口卧足碗外壁上,先用青花细线淡描出纹饰的轮廓线后,上釉入窑经1300度左右的高温烧成胎体,再用红、绿、黄等色填满预留的青花纹饰中二次入窑低温焙烧。外壁以牡丹湖石和兰草湖石将画面分成两组,一组绘雄鸡昂首傲视,一雌鸡与一小鸡在啄食一蜈蚣,另有两只小鸡玩逐。另一组绘一雄鸡引颈啼鸣,一雌鸡与三小鸡啄食一蜈蚣,画面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后世多有仿制。
【链接】据说,成化斗彩瓷产生背景与明朝皇帝成化帝的一个恋母情结般的爱情故事有关。明朝第八任皇帝成化皇帝朱见深,是一个时运不济、命途多舛(chuǎn)、在位23年的苦命皇帝。明朝正统、景泰和天顺三朝,动乱不安(后被称为空白期或黑暗期),差一点把朱元璋打下的江山毁掉。后经过名相辅佐,继之的成化、弘治迎来了明朝的太平盛世。据说,成化帝幼年就被卷在皇位之争的漩涡中。其父明英宗朱祁镇在与蒙古瓦剌部的交战中被俘后,他的叔父明代宗朱祁钰继承皇位,之后立他为太子。但当他的叔父逐渐牢固的控制了政权之后,就改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废除了他的太子身份,改封为沂王。在他11岁时,父亲朱祁镇重新成了皇帝,他又成为了太子,在18岁时朱见深继承了父亲的皇位。由于他的命运曲折,朱见深18岁即位以前由一个比他大十七岁的宫女一直服侍,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此人就是后来的万贵妃,这个女人影响到了成化皇帝的一生,因此成化皇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痴情皇帝。成化一生迷恋比他年长十七岁的万贵妃,她是他的朋友、情人、母亲和保护者。成化皇帝为了讨万贵妃开心,交派瓷都景德镇烧制大量精美瓷器,且要求极为严格。《明史·食货志》是这样记载的:“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成化斗彩瓷就创烧于这一时期,是由宣德青花五彩发展而来,它以纹饰新颖、色彩淡雅而名重于世。斗彩瓷器的烧成是我国制瓷工艺史上的又一重大成就,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其特点是:一是制作精良。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瓷品种,明代文献中称之为“青花间装五色”。斗彩的制作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绘图案的轮廓线,罩釉高温烧成后,再在釉上按图案所需填绘不同的彩色,再入窑经低温二次烧制而成。二是极品较多。著名的有鸡缸杯、三秋杯、婴戏杯、葡萄杯和花鸟杯,还有一种在器物底部落“天”字款的盖罐——“天字罐”,为成化斗彩中的极品。二是艺术特点明显。斗彩胎质细腻纯净,釉层滋润沉静,釉下淡雅的青花和釉上五彩相配,形成了娇艳绚丽的艺术特点。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卉、人物、瑞兽等,是后代包括帝王在内的收藏界必追求的品种,对后世影响很深,并争相模仿。
成化斗彩瓷价值巨大。它以线条流畅的造型、薄似蝉翼的胎体、润如堆脂的质地及清新淡雅的色调,在明清彩瓷中独树一帜。成化斗彩中以鸡缸杯名声最大,杯身画面绘有雄鸡一只引吭而啼,两只母鸡正低头觅食,几只小鸡在母鸡身旁嬉戏玩耍,神态逼真,呼之欲出,旁边所衬蓝色的山石、红艳的牡丹、幽靓的兰草,淡雅宜人,一幅和谐宁静的田园景色自然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这似乎印证了成化年间的盛世景象。据《成窑鸡缸歌注》:“成窑酒杯,种类甚多,皆描画精工,点色深浅,瓷质莹洁而坚。鸡缸、上画牡丹,下有子母鸡,跃跃欲动。”据记载,鸡缸杯自问世以来便倍受赞赏。清人朱琰《陶说》中评述此杯说:“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唐氏肆考》里也有“神宗庙器,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明末已贵重如此”的记载。由于鸡缸杯的名贵,明万历时率先仿烧。成化斗彩商业价值也一直极为可观。例如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写到:“窑器初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盏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为吐舌不能下。”清初朱彝尊《曝书亭集》中也记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蓰之,至鸡缸非白金五镒市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 1999年4月在香港的苏富比举办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保存品相完好的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拍出了2917万元港币的天价,成为当时中国古代瓷器在拍卖市场上的成交最高记录。
那么,怎样辨识成化瓷呢?一是辨胎釉。釉质肥腴,润如凝脂。成化瓷器胎质洁白、细密、干涩;胎体秀美而轻薄,迎光呈牙黄色或肉红色;釉色微微闪青,釉质肥腴,润如凝脂,上手抚之如同婴儿的肌肤一样,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二是辨纹饰。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成化时期纹饰线条纤细柔和,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青花之淡雅之态如轻歌漫舞,画意飘逸潇洒。成化斗彩器物装饰讲究浓淡搭配,以平涂为主,不分阴阳,画面缺少层次感。花朵和人物衣服以平涂法绘画施彩,树叶、花朵无阴阳向背之分,人物衣服,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之说,山石也无凹凸之感。三是辨彩料。“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成化色彩具有清雅的色彩效果,旷绝古今。色彩特征是:“鲜红色,艳如血,厚薄不匀;鹅黄色,娇嫩透明而闪微绿色;杏黄色,闪微红;水绿、叶绿、山子绿色,皆透明而闪微黄;蜜蜡黄,色稍透明;赭紫色暗;姜黄色浓光弱;姹紫色,色浓而无光。而彩色中的“姹紫”一色独具特色,色如赤铁,表面干涩无光,后代很难模仿,可谓成化一代的标志。四是辨工艺。器物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琢器类器物(瓶罐类立件器物称为琢器),由于当时是分段拉坯成型,腹部可见接胎痕,由于成化时期工艺非常好,瓶、罐、壶等琢器,接胎痕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底足较直而且较高。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以带釉居多,器物底部釉色和器身釉色一致,砂底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上手抚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器物底足墙较窄,足脊较圆;足迹露胎处可见黄溢;器物里釉、底釉平滑细腻;足外墙大多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靠近足根那条圈线较深,上面一条则谈。五是辨款识。明代成化年间官窑瓷器款识有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和“天”字款两种,不见“成化年制”款,且只有楷书款,不见篆书款。成化官窑瓷器年款主要体式为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围以青花双重圆圈或双重方框,也有极个别无边栏的。落款位置多在器物外底。另见有以青花料自右向左横书的六字楷款,落在盘类的口边或高足杯的的足内沿,另成化彩瓷均属青花款。特点是字体深沉,无漂浮感。笔法苍劲有力,中锋运笔,笔道粗,字体肥,故有“成化款肥”的说法。字体并不严谨规范,似为儿童所书,透着稚拙之气,成化官窑款识的蓝本似出自一人之手,也为历代仿写所不及。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成化款识,作有歌诀“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就是说款识中的“大”字的第二笔上端有尖有圆,出头并不很高; “成”字第五笔的撇直而生硬;“化”字左边单人旁和右边“匕”上端几乎持平;“制”字中下半部分的“衣”字一横一般不越过右方的立刀;“明”字左边的“日”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相同;“成”字最后一笔的一点,有的点在横以上,有的点在与横持平部位,有的点在横以下,但以点在与横持平部位多见;另还有个别“成”字没有一点。“天”字款只见于成化斗彩罐上,落款位置在器物外底。已故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天”字款,作有歌诀为“天字无栏却为官,字沉云在下边。康雍乾仿虽技巧,字浮云淡往上翻。”是说成化时期有一种官窑斗彩罐,外底书写一“天”字,字外无边栏;因釉质肥厚,青花书写“天”字不是很清晰,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感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均仿烧过天字罐,仿款字体较成化时显得漂浮。
 
44、清代皇帝画像
【年代】清代
【来源地】民间
【解说】这是一组清代皇帝画像。包括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馆藏10幅,系馆主从民间收集所得。
【链接】清代各位皇帝事迹简介
(1)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是清朝的开创者。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不屈奋起,以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称王。他率领八旗子弟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临大敌不惧,受重创不馁,以勇捍立威,受部众拥戴,历时30多年,统一女真各部,推动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和满族共同体的形成。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兵势渐强,势力日增,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师征明,开始了为清王朝的建立艰苦创业。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典册中,他的英明和业绩将与世长存。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葬于沈阳城东,称之福陵,庙号太祖,史称清太祖
(2)皇太极。入关前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即位不到十年,他统一整个东北,并南下朝鲜,西征蒙古,屡挫大明官兵。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立起关东一统的大清帝国,将族名改称满洲。他雄心勃勃地挥师西进,兵锋所指,京畿震惊。经过松锦两次决战,尽歼明军精锐。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大明江山岌岌可危。皇太极博览群史,气度恢弘,军事上有勇有谋,政治上极富开拓精神,既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又十分向往汉族文化,兴利除弊,优礼汉官,堪称上承太祖开国之绪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的创业之君。他猝死于清军入关前夕,未能实现夺取全国政权的夙愿。
(3)顺治。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顺治即位后,由叔父多尔衮辅政。顺治七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塞外。14岁的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帝天资聪颖,读书勤奋,他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审时度势,对成法祖制有所更张,且不顾满洲亲贵大臣的反对,倚重汉官。为了使新兴的统治基业长治久安,他以明之兴亡为借鉴,警惕宦官朋党为祸,重视整饬吏治,注意与民休息,取之有节。但他少年气盛,刚愎自用,急噪易怒,当他宠爱的董妃去世后,转而消极厌世,终于匆匆走完短暂的人生历程,英年早逝。他是清朝历史上唯一公开归依禅门的皇帝。
(4)康熙。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康熙自幼勤奋好学,文韬武略,样样精通,清除螯拜,撤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葛尔叛乱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或御驾亲征,或决胜千里,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和玄烨的政治生活相比,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美满,诸皇子夺储之争,使他心力憔悴。可以说,玄烨是一位励精图治、关心民生的好皇帝。
(5)雍正。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胤祯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会出现停滞的形势下,登上历史舞台的。复杂的社会矛盾,为胤祯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机会。他有步骤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高瞻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使康乾盛世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他的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逊色。尽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统治严酷,但比起他的业绩来,毕竟是次要的。
(6)乾隆。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庙号高宗。乾隆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平定叛乱,充分体现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并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在其晚年也已层出不穷,是清王朝从强盛走向衰败的标志。
7嘉庆。嘉庆帝喁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嘉庆帝是一位勤政图治的守成君主。他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代中衰之势。从嘉庆帝个人来说,他始终开不出一个根治日趋严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药方,对一大批尸禄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吓,最终徒呼奈何而已。他对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一个日趋衰弱的封建的古老国家,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对付外来侵略者,此后只能沿着衰败的道路滑下去。
(8)道光。道光帝绵宁,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慕陵。才智平庸的道光帝徒以俭德著称。他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守其常而不知其变。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和英军入侵,使他寝食不安。他想严厉禁烟,也曾下决心抗击侵略者,但他不知英国来自何方,不知殖民主义为何物。平素无知人之明,临危无应变之策,以至战守茫然,毫无方略,只能在自恨自愧中顿足叹息,结果忍辱接受英国的城下之盟,签定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江宁条约》。道光帝柄政30年,朝纲独断,事必躬亲,但内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运、禁烟等,均无起色。可以说,他是一位勤政但是无为的庸君。勤政图治而鲜有作为,正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
(9)咸丰。咸丰帝奕宁,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咸丰即位时,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紫荆山前金田村爆发。接踵而来的又有英法联军之役,迫使咸丰逃往热河承德。咸丰在位11年,民怨沸腾,并不任战,大局糜烂,不可收拾。他往往中夜彷徨,一筹莫展,于是沉湎于声色,纵欲自戕,临死前两天还传谕如意洲花唱照旧。志高才疏的咸丰帝陷于祖宗的框框之中,终未能跨过这一门槛,带着无穷的忧虑,去了那个没有忧虑的世界。
(10)同治。同治帝在位14年,庙号穆宗。在此期间,清朝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等一系列的农民起义,也办了一些所谓的洋务新政。但这些与同治皇帝都没多大关系,因为当时的统治者实际上是慈禧。载淳幼年是一个少不更事的顽童,亲政以后庸碌无为。作为一个青年皇帝,确实是辜负了朝野上下对他的殷切期望。亲政两年后,死于天花。
(11)光绪。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其母是慈禧的胞妹。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他在同治病故之后被指定为皇帝。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庙号德宗,葬于河北易县崇陵。光绪帝19岁亲政,他富有年轻人的进取精神,愿意接受新思想,不甘作亡国之君,积极支持变法,一度成为维新派心中的救世主。但变法危及封建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以慈禧为主的清室贵族的阻挠。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清王朝改变旧章的一线生机被扼杀。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
(12)宣统。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终年61岁。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宣统帝即位三年,孙中山倡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条件日趋成熟,清王朝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清朝廷只得以光绪帝的未亡人隆裕皇太后和末代皇帝宣统的名义颁发退位诏书。1931年溥仪在侵华日军策划下被挟持至东北。1932年3月出任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执政。日军战败后被服,经改造,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协委员。
 
 
45、石马
【年代】隋代
【来源地】民间
【解说】馆藏石马2对,每对重1200斤。系馆主自民间收藏所得。
【链接】古代,将帝王陵墓前神道两侧的文武官员石像以及石马、石像等动物及瑞兽造型的石像,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翁仲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端勇异于常人,守临洮时威震匈奴,死后由秦始皇为其铸铜像置于咸阳宫司马门外)是中国两千年来上层社会墓葬及祭祀活动重要的代表物件。这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古人视马为“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远在商周时代,就以真车马为死者随葬,后来再以车马俑代之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和咸阳杨家湾汉墓兵马俑,规模巨大;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立马、卧马和跃马则是目前所知陵墓前最早的石马;东汉时,随着陵墓置石刻之风的流行,墓前置石马者也多起来。唐代帝陵除唐高祖献陵外,均置石马,此即象征朝廷仪仗队伍中的仗马,仗马旁边的石人应为控马官。唐陵神道设置仗马之制,为宋、明、清诸帝陵所沿袭,但历代帝陵石刻中的仗马数量、马饰和控马官则有所不同。在明代,凡是举行大典的时候,除文武百官及军事仪仗排列两侧,还将人工驯养的狮子、大象等动物装在笼里,放在御道两旁,以壮皇威。皇帝死后,需要相同的排场,所以就在陵前设置了石像生。这种做法开始于秦汉时期,此后历代帝王、重臣沿用不衰,只是数量和取象不尽相同。石像生的作用主要是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所以,明代流行用石马陪葬。
 
46、虎钮錞于
【年代】春秋战国
【来源地】民间
【解说】“虎纽于”是什么意思?“纽”,是指“器物上用以提携或系绳带的部件”; “虎纽于”,就是指用来系住乐器的提手(纽)为老虎形状的于”或者“”。一般是指我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制钟形敲击体鸣乐器。但是,可惜的是,这种乐器已经失传。虎纽于出土,说明了以下问题:一是作为土家族祖先的古代巴人确实崇虎,出土文物就是对文献和传说的有力佐证。在古代,确实有一个以虎为图腾的强大的巴国,而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巴人虎图腾意识很浓,对白虎顶礼膜拜。曾有诗云:“虎不伤人堪作友,猿能解语代呼童”,一幅人虎共处境界。出土文物是一个追念巴国的手段。因为古代巴人以白虎为图腾,所以他们也将他们民族的图腾熔铸在作为当时盛极一时的于乐器上,在“纽”上体现了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点。可以说,在于上加以虎纽是一件极为自然的事情,虎纽于就是古代巴人的虎图腾现象在于这件乐器上的运用和体现。二是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这一说法提供了一定的考古支持。一直以来,关于湘西地区土家族族源的研究有“古代巴人后裔说”、“贵州鸟蛮一支说”、“土著居民说”等不同意见,大量巴人遗物——虎纽——在湘西的出土,无疑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这一说法提供了一定的考古支持。《太平御览》曾记载:“故老相传,楚子灭巴,巴子兄弟五人流入黔中,曰酉、辰、巫、武、沅等五溪,为一溪之长,故号五溪。”说明古代巴人被楚国灭国后曾逃入今湘西地区,与湘西土著居民开始民族融合,并被泛称为影响久远的“武陵蛮”或“五溪蛮”。其中,土家族作为巴人的后裔,也就沿袭了“巴人崇拜白虎”这一习惯,有了白虎图腾,号称“白虎夷”或“白虎之后”。湘西出土的虎纽于,无疑是对“土家族是古代巴人后裔”这一论点的考古支持。
 
47、貔貅
【年代】未知
【来源地】民间
【解说】貔貅,是我国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模样奇怪凶猛、象征招财进宝、可以镇宅避邪的瑞兽。貔貅是“貔”(雄性)和“貅”(雌性)的合称,也有称“天禄”(一只角的,较少称呼)、“辟邪”(两只角的,北方多此称)、“怪兽”、“四不象”的。据说,它有以下作用:一是镇宅辟邪。将已开光的貔貅安放在家中,可令家运转好,好运加强,赶走邪气,有镇宅之功效,成为家中的守护神,保合家平安。二是趋财旺财。貔貅神兽能帮主人招取钱财,咬住钱财,只进不出,因此是最佳、最好的招财、守财的神兽。除助偏财之外,对正财也有帮助,所以做生意的商人也宜安放貔貅在公司或家中。貔貅的习性懒懒地喜欢睡觉,每天最好把他拿起来摸一摸,玩一玩,好像要叫醒他一样,财运就会跟着来。三是化解五黄大煞。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说法。
 
48、石狮
【年代】明代
【来源地】民间
【解说】馆藏石狮1对,各重400斤。